期刊简介

主要报道和刊登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消化病学者具有创造性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论文, 如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病毒性肝炎、幽门螺杆菌、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基于作者自己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性论文, 将优先发表. 读者对象为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的消化专业工作者。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出版部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4-1260/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4-1260/R

邮发代号: 22-117

出版周期 旬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752.00

杂志荣誉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杂志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出版周期:旬刊
期刊荣誉: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年第6期文章
  •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异常与胃肠激素的关系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一常见的症侯群[1-5],占消化疾病患者的20%~40%[6-8],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9-14],因此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发表的功能性胃肠道紊乱的罗马Ⅱ分类体系是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标准[6,9,15].......

    作者:唐红卫;黄裕新;高巍 刊期: 2001- 06

  • DNA倍型及S期细胞比值和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肿瘤的恶性增生表现为细胞凋亡障碍及细胞分裂的失控,细胞有丝分裂的速度,程序发生紊乱[1-6],DNA含量和肿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一直为肿瘤研究中所关注[7-11],但食管鳞癌及癌旁细胞DNA含量及S期细胞比值(Sphasefraction,SPF)与其生物学特性的关系还未见报道.我们对手术切除的48例食管鳞癌及癌旁的新鲜组织,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DNA倍型和S期细胞比值,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

    作者:马萍;王立娥;范晨玲;都姝妍;任常山 刊期: 2001- 06

  • 大肠癌化疗药物敏感性与癌细胞DNA含量的关系

    大肠癌常见,不能手术者常做化疗,但其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个体差异大,仅凭经验用药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1,2].体外测定人大肠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是指导肿瘤化疗的基础,近年来,微量细胞培养--四氮法(Tetrazoliumsalt,简称MTT法)已开始应用于实体癌的药物敏感性检测[3-7].我院1997-01/1997-12对162例新鲜人大肠癌组织用MTT法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测定,以指导临床化疗.......

    作者:胡建昆;陈志新;陈佳平;严律南;毛咏秋;邹立群;王朝华 刊期: 2001- 06

  • 肝硬化肝癌Ⅳ型胶原酶的表达

    基质的酶类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是主要的直接作用者[1],而其中的Ⅳ型胶原酶(包括MMP-2和MMP-9)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为密切[2].因为,Ⅳ型胶原酶不但可以酶解细胞间基质成分还能酶解基底膜主要成分Ⅳ型胶原[3].已有大量研究显示,Ⅳ型胶原酶与多种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4,5,11].另有研究报道,MMP-2与肝硬变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6......

    作者:刘景章;赵子粼;陈保华;高毅 刊期: 2001- 06

  • L-精氨酸在实验性大鼠结肠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甲基联肼(DMH)可引起啮齿类动物的结肠粘膜隐窝细胞增殖和癌变.DMH引起的大鼠结肠癌分布特点与人相似,是研究人结肠癌的理想动物模型[1-4].L-精氨酸在一些致癌物引起肿瘤模型及移植肿瘤模型中可抑制肿瘤的发生[5].在实验性大鼠结肠癌模型中,已确定结肠癌的形成可分为始发阶段和促发阶段,L-精氨酸在始发和促发阶段可能起着不周的作用[6,7].我们采用溴脱氧脲嘧啶(Brdurd)免疫组化技术[8-......

    作者:王国俊;董博;马清涌 刊期: 2001- 06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消化间期血浆胃动素水平及胃十二指肠动力的改变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性症状包括腹胀、早饱、上腹部不适、疼痛、反酸、嗳气等[1-4],同时患者没有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极高,占消化患者总数的20%~40%[5,6],对FD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报道不少[7-9],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现多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关系密切[9-12],而胃肠激素是调节胃肠动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对FD患者血浆胃......

    作者:刘维新;洪光;傅宝玉;姜若兰;刘峥艳 刊期: 2001- 06

  • Hp+CAG患者胃粘膜上皮胃泌素及其受体基因转录和蛋白的表达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研究已不断深入[1-20].我们的实验结果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而Hp对CCK-B基因的mRNA表达影响不大,那么,根除Hp是否可逆转上述基因的表达?为此,我们通过Hp感染阳性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口服丽珠胃三联药物1wk,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等技术研究Hp感染对胃粘膜上皮促胃液素及其受体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分析其在胃癌......

    作者:唐卓斌;刘为纹 刊期: 2001- 06

  • 胃癌组织EBV的阳性率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占第2位的恶性肿瘤[1].它的致癌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发展过程[2-11].在致病因素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导致胃癌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2-21].但是自1990年后,有些学者已开始探讨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与胃癌的关系.EBV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22-24],其中常见的是鼻咽癌,B......

    作者:何向民;娄毅;张学;姜莉;刘春荣;傅宝玉 刊期: 2001- 06

  • 食管癌p53和PCNA的表达与局部体液免疫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尤其以我国豫北太行山一带为高发病区[2-8].食管癌的临床治疗虽有进步,但效果仍然令人沮丧,5年生存率不到10%,严重威协着人民的生命与健康[9-15].因此,预防发病、发病后及早治疗、检测局部免疫及基因表达水平、控制癌肿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将是21世纪食管癌研究的重点[16-20].......

    作者:赵光明;赵卫星;和瑞芝;苏蔚;张丽娟 刊期: 2001- 06

  •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中游离脂肪酸的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是隐源性肝硬变的重要前期病变[1].然而,目前对日益高发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如何发展为脂肪性肝炎仍不甚清楚[1].为此,我们通过高脂饮食建立脂肪性肝炎模型,旨在从游离脂肪酸(freefattyacid,FFA)的角度探讨NASH的发病机制.......

    作者:范建高;钟岚;王国良;徐正婕;巫协宁;李明升 刊期: 2001-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