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主要报道和刊登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消化病学者具有创造性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论文, 如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病毒性肝炎、幽门螺杆菌、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基于作者自己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性论文, 将优先发表. 读者对象为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的消化专业工作者。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出版部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4-1260/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4-1260/R

邮发代号: 22-117

出版周期 旬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752.00

杂志荣誉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杂志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出版周期:旬刊
期刊荣誉: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医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年第32期文章
  • 血清SOCS-3、IL-6、TN F-α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SOCS-3、IL-6、TNF-α水平变化,探讨其在UC发生发展中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取UC患者(n=59),其中活动期(n=46),缓解期(n=13),活动期患者中,轻度(n=15),中度(n=24),重度(n=7).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6、TNF-α、SOCS-3含量,并和2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UC活动组患者血清中IL-6、TNF......

    作者:万国仕;赵振中;钱一龙;谢中华;王珠美;朱建俊 刊期: 2011- 32

  • 抑制JAK/STAT3信号通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抑制JAK/STAT3信号通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肾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SD大鼠(n=56)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SAP造模组和JAK抑制剂-AG490治疗组.以4%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诱导大鼠SAP模型.动态检测血清淀粉酶(AMY)、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6及TNF-α表达情况;光......

    作者:李敏利;张晓华;朱人敏;杨妙芳;王斌 刊期: 2011- 32

  • 川芎嗪对肝创伤后早期大鼠残肝组织保护作用的评价

    目的:研究川芎嗪干预对68%(2/3)肝切除大鼠术后残肝组织的保护作用,以及其对肝脏核因子κB(NF-κB)激活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均行68%(2/3)肝切除术.术后30min分别给予以下处理: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组注射吡咯烷二硫代氨甲基甲酸盐(PDTC),C组注射川芎嗪.术后2h、6h、10h和24h观察各组大鼠术后一般情况和血清转氨酶变化.组织切片观察残......

    作者:陈战;窦科峰;王德盛;杨平;蔡佳辰;李霄;刘志佳;李小磊 刊期: 2011- 32

  • 结直肠癌化疗相关性肝损害的研究进展

    越来越多的患者使用更为有效的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这使得化疗药物引起的潜在的肝损害备受关注.这些化疗药物主要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以及伊立替康.化疗导致的肝损害可以在非瘤肝组织的病理检查中得到证实,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窦损伤2大类.许多研究认为这种肝损害可能增加接受肝转移瘤切除术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也不乏反对的意见.本文将阐述化疗相关性肝损害的主要类型、防治进展以及当前存在的争论.......

    作者:彭经;魏宜胜;彭和平 刊期: 2011- 32

  • P38MAPK信号通路主要功能及对肝纤维化的作用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演变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s,HSC)的活化与增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环节,目前与HSC有关的信号转导机制是普遍的研究焦点.干预HSC的研究主要有:干扰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对抗氧化应激,调节相关细胞因子活性等.本文综述了P38MAPK信号通路的主要功能、常见研究方法及对肝纤维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实验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叶平;杨波;吴晓玲;蒋明德 刊期: 2011- 32

  • 胃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传统的手术治疗和化疗预后较差.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其中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在胃癌综合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可溶性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endothe......

    作者:刘海新;王哲海 刊期: 2011- 32

  • 幽门螺杆菌实验室长期传代cagA启动子的进化

    目的:评价实验室长期多次传代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标准菌株26695cagA启动子基因稳定性的影响.方法:PCR方法扩增54个不同批次保存的经过多次传代的H.pylori26695克隆子的cagA启动子,并进行测序,使用VectorNTISuite6软件比对序列.结果:54个H.pylori26695克隆子的cagA启动子序列有22个(40.74%)......

    作者:宋衍燕;王海滨;何利华;张建中 刊期: 2011- 32

  • 胃癌的免疫病理学研究进展

    目前胃癌的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基因遗传、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等有关.当胃癌进展时,肿瘤细胞常通过促进免疫细胞的凋亡或者降低其功能而获得免疫赦免,达到免疫逃逸,参与这一过程的细胞有CD4+T、CD8+T细胞、B7配体家族以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等.免疫治疗一直是胃癌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分为抗原特异性及非特异性两大类.IL-2是胃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中常用的细胞因子之一,......

    作者:林辉;刘占举 刊期: 2011- 32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的发现人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教授.迄今有大量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研究支持H.pylori是胃癌的致病因素,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本文就H.pylori感染和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H.pylori感染致胃癌的动物实验模型研究,H.pylori毒力基因与胃癌的关系,H.pylori感染......

    作者:时昭红;刘浩 刊期: 2011- 32

  • 早期胃癌诊断研究现状与进展

    胃癌总体预后较差,多与其病情已届晚期有关.如能早期诊断,胃癌的预后是可以改善的.早期胃癌是指病灶局限且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广泛开展的内镜下切除术,甚至可以在早期取代外科手术.为了避免遗漏早期病变,仔细的内镜检查是必要的.然而,除了内镜之外,胃蛋白酶原等作为胃癌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为我们早期胃癌的诊断另辟新径.......

    作者:邓长生 刊期: 201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