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主要报道和刊登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消化病学者具有创造性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论文, 如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病毒性肝炎、幽门螺杆菌、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基于作者自己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性论文, 将优先发表. 读者对象为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的消化专业工作者。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出版部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4-1260/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4-1260/R
邮发代号: 22-117
出版周期 旬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752.00
杂志荣誉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出版周期:旬刊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激活基因1的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HBxAg)的反式激活作用,克隆HBxAg反式激活作用的靶基因,为进一步探索HBxAg的反式激活作用,以及反式激活作用的靶基因,阐明HBV感染引起慢性肝炎、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探索新型预防和治疗技术、寻求新型途径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HBxAg的编码基因,构建表达载体pcDNA3......
作者:刘妍;成军;王琳;王建军;陆荫英;李克 刊期: 2003- 08
-
丙型肝炎病毒NS5A基因变异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HCV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NS5A基因变异与干扰素(IFN)疗效的关系,NS5A2209-2248片断是否存在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SDR).方法:留取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血清,应用RT-PCR法扩增NS5A基因片段,用直接测序法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测定.结果:11例HCV1b型患者中1例为中间型,其余为野生型.2例表现为完全应答,均为野生型,9例为无应答.两组之间核苷酸......
作者:张琳;赵桂珍;石理兰;曹丽 刊期: 2003- 08
-
羧肽酶N调节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表达活性的研究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不仅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而且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深入研究HBV调节表达的机制,我们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HBV核心启动子DNA片段为固相支持物,筛选肝细胞cDNA文库,获得HBV核心启动子的肝细胞结合蛋白-羧肽酶N(CPN).CPN是一种从多肽和蛋白质C端氨基酸残基分离的血浆金属蛋白酶,他在调节激肽和过敏毒素的生物活性上起关键作用.CP......
作者:张忠东;成军;钟彦伟;杨倩;王业东;董菁;杨艳杰;张树林 刊期: 2003- 08
-
汉族人IL-12b和IL-10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相关性
目的:我国是一个乙型肝炎大国,乙型肝炎感染及其转归显然有人种、人群差异.本研究对我国汉族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virusB,HBV)感染和发病与白介素-12p40(interleukin-12p40,IL-12b)、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
作者:李永纲;刘明旭;王福生;金磊;洪卫国 刊期: 2003- 08
-
羧基末端截短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反式激活基因1的克隆化研究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羧基末端截短型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t)的反式激活作用,利用差异显示技术,筛选克隆MHBst蛋白的反式激活作用的靶基因,发现新型基因,为阐明MHBst对于肝细胞表达基因谱的影响,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方法:利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扩增MHBst的编码基因片段,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HBst,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与仅转染空白载体pcDNA......
作者:刘妍;成军;王琳;王建军;陆荫英;李克 刊期: 2003- 08
-
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结合蛋白基因S2-29的克隆化研究
目的:筛选人肝细胞中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蛋白(Pre-S2)相互作用的蛋白,探寻HBV致病机制.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HBV前-S2基因,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l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与转化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及蓝白斑双重筛选阳性菌落,提取酵母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并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
作者:陆荫英;陈天艳;成军;梁耀东;王琳;刘妍;李克;张健;邵清;张玲霞 刊期: 2003- 08
-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鉴定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E-19的研究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对HBV的感染和复制都不是必须的,普遍认为其与HBV引起免疫耐受、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有关.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cDNA文库中与HBeAg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明确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将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扩增的HBeAg基因连接人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与转化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p......
作者:陆荫英;邵清;成军;陈天艳;王琳;梁耀东;刘妍;张健;李克;张玲霞 刊期: 2003- 08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中前-前-S区编码基因的界定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内部结构基因与编码基因之间相互重叠,是基因组序列高度集中利用的-个典型.早期研究中确定了编码病毒蛋白的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本研究通过对于中国HBV感染者的流行病毒株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阐明基因组结构的特点,并探索是否存在新型ORF的可能性.方法:考虑到HBV基因组序列的准种特点以及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的精确度,我们采用的技术是长距离且精确PCR(......
作者:董菁;成军 刊期: 2003- 08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中前-X编码基因的界定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存在前-X基因.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内部结构基因与编码基因之间相互重叠,是基因组序列高度集中利用的一个典型.早期研究中确定了编码病毒蛋白的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本研究通过对于中国HBV感染者的流行病毒株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阐明基因组结构的特点,并探索是否存在新型ORF的可能性.方法:考虑到HBV基因组序列的准种特点以及多聚酶链反应(PCR)技......
作者:董菁;成军 刊期: 2003- 08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2突变体相互作用的研究
目的:筛选并克隆鉴定人肝细胞中与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HBxAg)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明确HBxAg在HBV感染及致癌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xAg基因,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与转化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PCR从中扩增出阳性......
作者:陆荫英;陈天艳;成军;梁耀东;王琳;刘妍;张健;邵清;李克;张玲霞 刊期: 2003- 08
动态资讯
- 1 脂肪性肝病患者炎症、免疫改变及治疗的研究现状及瞻望
- 2 大鼠胃电节律失常模型胃肌间Cajal间质细胞含量的变化
- 3 胰管结石85例的内镜诊治
- 4 肥胖与大肠腺瘤关系的临床及分子机制
- 5 早期胃癌诊断研究现状与进展
- 6 大肠息肉的发生与青岛地区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相关性
- 7 高原缺氧与肝脏损伤
- 8 瘤内注射对甲苯磺酰胺对大鼠肝癌的治疗作用
- 9 免疫辨证三环、三联疗法抗乙肝病毒机制的研究
- 10 致谢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
- 11 Kupffer细胞在肝移植中的免疫作用
-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急性肝损伤修复的影响
- 13 燃煤型砷中毒人体肝损伤临床研究
- 14 胃癌组织gp96表达的临床意义
- 15 纤维化胰腺组织中TGF-β1、Smad3、Smad7的表达及意义
- 16 延边地区朝鲜族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基因型的检测与分析
- 17 miR-135b、LZTS1、β-cateni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8 术中植入金属支架解除不宜切除肿瘤所致消化道便阻
- 19 环氧合酶-2在急性肝损害中的作用机制
- 20 肝硬变腹水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