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主要报道和刊登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消化病学者具有创造性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论文, 如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病毒性肝炎、幽门螺杆菌、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基于作者自己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性论文, 将优先发表. 读者对象为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的消化专业工作者。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出版部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4-1260/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4-1260/R
邮发代号: 22-117
出版周期 旬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752.00
杂志荣誉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出版周期:旬刊
-
野艾组分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目的:分析中药野艾可能的抑制幽门螺杆菌(Hpylori)组分.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野艾的各种提取物的小抑菌浓度.结果:四种野艾提取物低抑菌浓度分别为:正己烷提取物为10.24g/L、乙酸乙酯提取物为2.56g/L、正丁醇提取物为5.12g/L,野艾乙醇提取物的MIC>10.24g/L.结论:野艾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制Hpylori生长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发野艾的药用价值提供了资料.......
作者:戴小军;刘延庆;陈红菊;陈群;严华 刊期: 2006- 11
-
转化生长因子β1启动子区C-509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纤维化关系
目的:建立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PCR-RFLP)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启动子区C-509T位点的变异并探讨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根据TGF-β1启动子区基因设计引物,在C-509T位设计Bsu36Ⅰ酶切位点,根据PCR产物酶切结果判断该位点为C或T.观察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6例.结果:测序显示本文两株纯合子与TGF-β1启动......
作者:黄玉波;魏红山;董庆鸣;刘志英;郭晶晶;成军;毛羽 刊期: 2006- 11
-
间接ELISA法对H pylori免疫牛初乳中抗体的检测
目的:建立间接ELISA法测定牛初乳中Hpylori抗体的水平,并观察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规律.方法:本试验以Hpylori全菌抗原免疫妊娠母牛,每头牛每次肌肉注射4×109CFU全菌抗原,收集分娩后7d内的初乳.以间接ELISA法检测其中Hpylori体水平.结果:Hpylori能有效地引起免疫应答,成年牛初乳中的抗体效价在分娩当天达到大值5.84,高于青年牛的3.51(P<0.05),随后迅速下降......
作者:周冬仁;王锋;张常印;崔山;唐泰山;偶健 刊期: 2006- 11
-
转移特性不同的大肠癌细胞形貌结构的差异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大肠癌细胞株的形貌结构差异与其转移特性的相关性.方法:对3种遗传背景一致,具有不同转移特性的大肠癌细胞株SW620(淋巴道转移)、SW480(血道和淋巴道转移)SW480/M(肝转移)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原子力显微镜和光镜观察,以及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EA、CD44、Fascin、PCNA在3种细胞的表达.结果:3个细胞系主要由4种形态细胞构成,包括类圆形细胞、单极细胞、纤维母细胞样......
作者:余力;刘莉;张艳菲;蔡颍谦;李祖国;丁彦青 刊期: 2006- 11
-
应用SELDI-TOF-MS技术分析SEB染毒小鼠血清蛋白质组学变化
目的:把蛋白质芯片和SELDI质谱技术应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enterotoxinB,SEB)染毒小鼠血清蛋白质组研究,分析染毒小鼠血清蛋白质组的变化.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和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检测染毒小鼠血清蛋白质的变化,使用PBSⅡ-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获得的结果采用Ciphergen公司的Biomarkerwizard......
作者:张靖;张军;应天翼;高川;宋云扬;王惠芳 刊期: 2006- 11
-
肝纤维化相关因子及其作用
肝纤维化是继发于肝脏炎症或损伤后组织修复的代偿反应.肝脏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后,肝组织中肝细胞与Kupffer细胞(KC)分泌可溶性的细胞因子,通过各自的信号转导途径,激活星状细胞(HSC)并使之处于持续激活状态,激活的HSC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使肝脏原有结构被破坏,形成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可逆的,肝纤维化的治疗研究也是围绕着如何降低HSC的活性,促进HSC凋亡,减少胶原的生成,增加其降解,而这些过......
作者:林羡屏;王小众 刊期: 2006- 11
动态资讯
- 1 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基因原核表达及活性鉴定
- 2 肝癌-1号对大鼠巨噬细胞杀伤肝癌细胞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 3 胰腺癌组织β-葡萄糖醛酸酶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的意义
- 4 p21WAF1基因对人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5 经典Wnt通路关键成员在Peutz-Jeghers综合征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 6 加味逍遥汤治疗动力障碍样消化不良85例
- 7 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
- 8 侧群细胞与肝癌干细胞
- 9 干扰素治疗肝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 10 TECA-Ⅰ型生物人工肝脏对少肝急性肝衰犬的治疗效应
- 11 胃淋巴瘤组织Survivin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 12 胆囊癌的靶向治疗
- 13 Hp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 14 动脉粥样硬化性肠系膜缺血的多层CT诊断进展
- 15 胃溃疡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对生活及营养指标影响
- 16 免疫分子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 17 TACE治疗不同年龄组原发性肝癌367例
- 18 原发性肝癌90例HBV感染临床分析
- 19 MTA1基因表达与人胃癌的浸润和转移
- 20 胃癌组织EBV的阳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