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主要报道和刊登国内外、特别是我国消化病学者具有创造性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论文, 如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病毒性肝炎、幽门螺杆菌、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和基于作者自己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性论文, 将优先发表. 读者对象为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的消化专业工作者。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出版部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4-1260/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4-1260/R
邮发代号: 22-117
出版周期 旬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752.00
杂志荣誉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第二和第三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主管单位: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国际刊号:14-1260/R
- 国内刊号:14-1260/R
- 出版周期:旬刊
-
刮吸解剖法在肝门胆管癌手术切除中的应用
0引言肝门部胆管癌又称上段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指原发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癌肿.占肝外胆管的50-75%.1965年Klatskin报告13例源于肝门肝管分叉部的胆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故肝管分叉部癌常称为Klatskin瘤.现已达成共识凡侵犯肝门肝管分叉部的癌肿,不论其源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都归为肝门部胆管癌.......
作者:彭淑牖;刘颖斌 刊期: 2003- 05
-
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和生物学项目指南概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资助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对2003年度医学及生物学项目中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作一概述,以期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断发展变化的资助战略思想,正确地选择项目研究领域和资助类别,以申请该基金的资助,开展创新性的工作.......
作者:崔慧斐;江学良;马连生 刊期: 2003- 05
-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防止胰漏的机制
0引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愈壶腹周围肿瘤的主要手段,为腹部外科大手术之一,但该术式操作复杂,自从1935年Whipple首次成功施行以来,经历了67a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即胰肠吻合漏,一旦发生,被激活胰液具有很强消化力,漏入腹腔会腐蚀和破坏腹腔内组织(血管、肠)、造成出血和感染、肠漏等,长期无法愈合,死亡率很高.所以预防胰漏这一重大课题,一直备受国际外科界的关注.......
作者:刘颖斌;彭淑牖 刊期: 2003- 05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发生机制
0引言自1935年Whipple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以来,胰漏一直是术后常见严重的并发症,其危害性主要在于被胆肠液激活的胰液漏人腹腔,腐蚀消化周围组织,引起致命性大出血或不易控制的感染终造成患者死亡.文献报道,PD术后胰漏发生率在5-25%之间,而胰漏致死率可高达20-50%.研究其发生机制是胰腺外科的重要内容.......
作者:王建伟;许斌;蔡秀军;李海军;刘颖斌;彭淑牖 刊期: 2003- 05
-
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
0引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手术范围较大,危险性较高,并发症多.其中胰肠吻合口漏为PD手术后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作者:陈晓鹏;刘颖斌;李海军;许斌;王建伟;李江涛;王新保;吴育连 刊期: 2003- 05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适应证
0引言1898年意大利Codivilla首次为患者进行了胰头和十二指肠的整块切除,开创了手术治疗胰腺癌的历史[1].1935年美国Whipple为壶腹癌患者成功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之后,吸引了众多医师参与该术式的改进和推广.......
作者:许斌;刘颖斌;王建伟;曹利平;彭淑牖 刊期: 2003- 05
-
胰肠吻合方法的演进
0引言胰腺部分切除尤其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腺和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后者手术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作者:白明东;刘颖斌;李海军;彭淑牖 刊期: 2003- 05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主要并发症及诊断与治疗
0引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腹部外科复杂的手术之一,近年来,对胰腺和壶腹部肿瘤患者PD的应用逐渐增加,PD被认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虽然PD在大的医疗中心术后死亡率已降至<5%[1],但1990年以来的资料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仍高为25-35%[2-4].......
作者:邓贵龙;李海军;刘颖斌;牟一平;彭淑牖 刊期: 2003- 05
-
彭氏Ⅱ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
0引言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临床应用6a来,已有80家医院使用.尚未发现胰肠吻合口漏[1-5].2001-01/2002-01,我们对49例患者采用单纯捆绑的方法来建立胰肠吻合口(称之为捆绑Ⅱ型,简称Ⅱ型),与同期35例原先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简称Ⅰ型)对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胰肠吻合口漏.Ⅱ型手术简化,时间缩短,十分可靠.......
作者:史留斌;方河清;刘颖斌;李海军;王建伟;许斌 刊期: 2003- 05
-
吻合方法对防止胰肠吻合口漏的重要性
0引言自1935年Whipple发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以来,胰肠吻合口漏一直是常见、严重的并发症,其危害性主要在于被胆肠液激活的胰酶漏入腹腔,腐蚀和消化周围组织,引起致命性大出血、肠漏和不易控制的腹腔感染等,终造成患者死亡.文献报道PD后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在5-25%,与之有关的死亡率达到20-50%.据美国有代表性的2个胰腺外科中心约翰霍......
作者:彭淑牖;刘颖斌 刊期: 2003- 05
动态资讯
- 1 胃肠激素和胃黏膜pH值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变化
- 2 胃癌和大肠癌中肿瘤相关基因 NGX6的表达
- 3 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 4 米氮平治疗严重功能性消化不良22例
- 5 胃排空与十二指肠溃疡痛缓解的循证相关机制
- 6 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作为幽门螺杆菌除菌疗效判定指标的研究
- 7 罗格列酮治疗非乙醇性脂肪肝的疗效与脂联素相关
- 8 罗格列酮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核因子-κB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表达的影响
- 9 肠道屏障功能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10 JNK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在疾病中的作用
- 11 口服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给药治疗SLE肝损害的临床疗效
- 1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自身抗体测定的意义
- 13 大肠癌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进展
- 14 慢性乙肝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逆向变化相关因素的研究
-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胃黏膜组织中COX-2、iNOS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 16 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PCNA和nm23-H1/NDPK的研究
- 17 慢传输型便秘结肠神经病理改变的意义
- 18 体外循环状态下新生小型猪肝细胞的活性
- 19 环氧合酶-2在急性肝损害中的作用机制
- 20 胃癌组织中cyclin D1 P16和Rb蛋白表达的意义